共同海损是指船舶在航行中遭遇危险或已经发生海难,船长为了保护船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共同海损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共同海损行为必须基于真实的危险或海难,而不是推测或假设。这意味着船舶必须面临实际的危险情况,船长的行为必须是为了应对这些危险而采取的。
共同海损行为必须是人为的、故意的。这意味着船长或其他相关人员必须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而不是出于偶然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导致的。
共同海损行为导致的损失和开支必须是特殊的。例如,如果船舶在强风中行驶,机器因超负荷而损坏,这不属于共同海损。但是,如果船舶搁浅,为了脱困而使机器超负荷受损,那么这就属于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行为必须是合理的。这意味着船长或其他相关人员在采取行动时必须考虑到船舶和货物的整体安全,而不是单独考虑某一方的利益。
共同海损行为是为了保护共同的安全,而不是船方或某一货主货物的单独安全。这意味着船长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行为必须符合这一原则。
属于共同海损后果直接造成的损失才被认定为共同海损。例如,如果货物在引海水灭火过程中受到烧痕等损坏,再被海水浸坏,这不算共同海损。但是,如果原本完好的货物因为海水浸泡而受损,那么这就应该计入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行为原则上应由船长指挥,但在意外情况下,例如船长病重或被俘,由其他人甚至敌国船长指挥,只要符合上述七个条件,也可以被认定为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至于损失是否属于共同海问损,则需要根据共同海损的原答则来确定。共同海损,是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提出共同海损分摊请求的一方应当负举证责任,证明其损
沿革共同海损制度起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南端爱琴海诸岛中间,商船往返频繁。当发生航行危险时,抛弃一部分承运货物,以减轻船载,避免船货全部倾覆,而后共同承担海损损失,在当时已形成习惯。罗马法开始有成文规定,最初见于《十二铜表法》中。后来欧洲各国引用,形成本
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当船舶、货物和其它财产遭遇共同危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的法律制度。只有那些确实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才由获益各方分摊,因此共同海损的成立应具备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