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法院是指县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市辖区人民法院。它由院长、副院长和若干审判员组成,设立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经济审判庭,每个庭都设有庭长和副庭长。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的不同,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
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审案件,但法律、法令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除了审理案件外,基层人民法院还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人民法院对于法律事务程序性的决定,如是否立案,称为裁定;对于实质性的案件审理决定,称为判决。人民法院实行合议制,由该案的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合议。此外,人民法院还设立审判委员会,负责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以及其他与审判工作相关的问题。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如果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存在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如果在地方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之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人民法院院长需要更换,须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报经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助理审判员由本级人民法院任免。此外,人民法院还设有书记员、执行员、法医和司法警察等。各级法院应接受同级地方党委的政法委员会的领导。
基层法院的管辖范围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9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依照法律规定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除外。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下第一审刑事案件:(一)反革命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案件;(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三)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我国具有刑事管辖权的案件,由被告人被抓获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公民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处罚的,由该外国人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我国法院管辖范围的划分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负责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一审,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处理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及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并处理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处理重大刑事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处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刑事案件。
中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管辖权异议的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并由人民法院审查。提出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案件当事人,且只能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包括地域和级别管辖权。必须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逾期提出的法院将不予审查。
行政案件的审理级别。我国法院分为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法院四个审级,各级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不同。一般案件由基层法院管辖,特殊案件则由中级、高级及最高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主要管辖包括专利案件等特定类型案件,而高级和最高法院主要管辖重大复
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协议管辖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仅限于非专属管辖的诉讼,必须以书面形式表现,适用于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案件。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