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对于连带债务人的诉讼地位存在两种观点:
1. 债权人可以选择向全体责任人起诉,也可以从中选取一人或数人作为被告。法院不应该以职权强行追加未被起诉的责任人为被告。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民事诉讼法中的处分原则。
2. 司法实践中的一贯作法是将连带责任人作为必要共同诉讼。即使债权人没有起诉的责任人也被追加为共同被告。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各责任人作为共同被告,地位完全平等。
有人认为,当连带债务因履行而消灭时,在一方的内部会转变为新的按份债务。
审判实践中,各人民法院对于连带责任人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方式存在不一致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通过执行程序申请再执行解决。连带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部分债务后,向原审法院申请执行主债务人或被免责的债务人的财产。
2. 通过裁定方式解决,即连带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部分债务后,向终审法院请求债务追偿,终审法院经审查后以裁定书形式确认追偿权利和数额,再由原审法院执行。
3. 通过再行起诉方式解决。我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因为减少诉讼环节符合诉讼效益原则。后两种观点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增加了诉讼成本,浪费了资源。对于法院来说,这意味着重新开庭、调查和判决。对于额外的债务清偿人来说,这意味着“官了民未了”,替人还了钱还要打官司。
因此,采取第一种观点必须在审判中对连带责任人的责任和份额作出明确的判决。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到欺骗可以向广告主寻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涉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宣传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如果广告捏造事实或宣传内容与
我国关于担保人责任分担的法律条文,对于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他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责任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本质特征,其中包括债务原因的不同、偶然间的债务联系、给付内容的不同以及独立清偿义务等。与连带债务相比,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债务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各债务之间无共同意思联络,给付内容和数额也不同,且债务人各自负有独立的清偿义务。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王某之间的债务纠纷。原告张某借款给李某,后李某失踪,其母王某承诺两年内还清债务。关于王某是否应承担还款责任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不构成债务转移和保证担保关系,不应让王某承担民事责任。而第二种观点认为形成了并存的债务承担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