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其他证据,在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
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如果对证据没有争议并将其记录在卷中,在庭审中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审判人员在庭审中会对这些证据进行说明。
如果被告经合法传唤但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需要依法缺席判决。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在出示证据时对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当事人在质证过程中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展开,针对证据的证明效力进行质证。
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然而,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或方式。
当事人在质证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时,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
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诉讼什么时候作出判决,要依据审理程序而定,如果是普通程序审理的,6个月内判决,如果简易程序的,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宣判。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间接证据是指
取得证据规则是人民法院、行政主体及其相对人和其它利害关系人收集、调取证据所应遵循的程序、方法和应满足的条件。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中的取证缺乏明确一致的规定。本司法解释基于司法权力的局限,也不可能对行政程序中调取证据行为作出设定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