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其他证据,在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
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如果对证据没有争议并将其记录在卷中,在庭审中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审判人员在庭审中会对这些证据进行说明。
如果被告经合法传唤但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需要依法缺席判决。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在出示证据时对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当事人在质证过程中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展开,针对证据的证明效力进行质证。
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然而,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或方式。
当事人在质证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时,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
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