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中,如果申请人所申请的证据保全不符合条件,法官有权拒绝进行证据保全。因此,申请人在遭到拒绝后,应该继续寻找有利且符合条件的证据。
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是指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对有关证据进行辨认和对质,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辩论的活动。这是对证据进行审查的重要环节。
原则上,所有的证据都应该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即使是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也是如此。然而,如果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对证据没有争议,并且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进行了说明,那么这些证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在对证据进行对质和辨认的过程中,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
1. 证据审核认定的含义及内容
证据审核认定是指法官在听取当事人对证据的说明、对质和辨认后,对证据作出的采信与否的认定。证据审核认定的内容包括:
(1) 审核认定证据的真实性。
(2) 审核认定证据的关联性。
(3) 审核认定证据的合法性。
2. 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以下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1)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
(2) 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3) 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4) 当事人超出取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包括原告和被告。
(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或者在港澳台地区形成的没有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材料。
(6)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7) 被当事人或其他人做过技术处理而无法辩明真伪的证据。
(8)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9)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取得的证据。
(10) 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3. 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依据的证据
以下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1)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者在诉讼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证据。
(2) 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听证权利所采用的证据。
(3)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证据。
(4) 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者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
在对证据进行审核认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证明同一事实的多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情形分别认定:
(1) 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2) 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 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4) 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5) 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6) 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7) 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8) 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9) 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包括重视保障人权、专门宪法监督、与国际法结合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国务院的组成和职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全国人大的职权等内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相关内容,如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司法机关和法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行政审判中的认证问题,强调人民法院应以全面、系统的方式分析和认定证据,不应简单排除存在瑕疵或违规收集的证据。同时,明确不同情况下证明标准的应用,如优势证据标准、明显优势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文章还强调了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法院在认定法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