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非法证据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界定。狭义的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指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方式或手段取得的证据。而广义的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指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主体、证据的内容、证据的表现形式、取得证据的程序、方式或手段之一不合法的证据。主要包括收集证据的主体违法、证人证言或鉴定人没有证据主体资格、获取证据的方式违法、手续不合法、形式违法、提交时限违法等情形。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设需要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和推进法治建设。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强制排除加例外”模式和英国的“利益权衡排除”模式。然而,由于我国司法背景的不同,建立类似的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模式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议在我国行政诉讼中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时,应坚持利益权衡原则,确立一个多元化的程序价值体系。这样的体系既能兼顾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又能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同时,行政机关应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行政行为。
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将更加健全,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是指行政诉讼主体提供到法院,用来证明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及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中具有违法成份,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我国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作为了缩小解释,并且有相当的灵活性,但同时也为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主观考量和自由心证留下了较大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