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垄断行为 > 垄断行为的分类

垄断行为的分类

时间:2025-04-15 浏览: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2064
在经济社会中,市场竞争的方式有种完全垄断,在这种竞争方式下,厂商经过不正当的方式垄断市场,以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在这种垄断竞争的方式,到底都包括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垄断行为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

一、垄断协议

《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了垄断行为的种类,其中包括:

1.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下游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

2. 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

3. 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

4.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联合抵制交易。

6.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1. 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3.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二、豁免情形

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这些协议将不受反垄断法的禁止。法定正当性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豁免情形。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具有法定正当性的情形包括:

1. 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2. 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

3. 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

4. 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

5. 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

6. 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

7. 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中,经营者还需要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才能够满足法定正当性的要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垄断行为的分类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 垄断价格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不同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

    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着关键性作用。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表明,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

  • 透视反垄断法宗旨与要点
  • 反垄断法总则是什么
  • 中国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反垄断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