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保证 > 保证效力 > 争议与主张

争议与主张

时间:2025-06-01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2914
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保证担保案例,解读了我国担保法中相关比较复杂的法律规则。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准确地掌握保证期间的确认制度和起算规则,正确认识保证期间的性质与作用,厘清保证期间与保证诉讼时效的转换制度等担保法前沿法律实务问题。

签订借款合同及保证担保

2002年10月20日,龙洋机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某市银丰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8个月。该借款合同约定由凯祥矿业公司和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和“地公司”)分别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其中公司的担保份额为400万元,地公司的担保份额为1600万元。保证合同中约定公司应承担保证责任直至公司借款还清为止。然而,到期时公司未能清偿借款本息。

催款通知及诉讼

2003年12月15日,银行向主债务人公司和保证人地公司发送了催款通知,并于2006年8月12日由公司签收了催款通知。银行于2005年7月1日首次向另一保证人公司发送了催款通知,并且该公司在回执上签字确认收到。然而,当银行于2006年10月16日第二次送达催款通知时,公司拒绝签收,银行遂在当月提起诉讼。

抗辩意见

在诉讼中,主债务人公司对银行的债权主张没有抗辩意见,但提出由于经营困难,目前无力偿还债务。公司抗辩认为,银行在保证期间内未向其主张保证债权,故公司的保证责任已被法定免除。尽管公司曾在银行的催收通知书中签字,但由于超过保证期间,公司不应再承担保证责任。地公司抗辩认为,银行与该公司的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期间,故其仅在借款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因借款已超期,其保证责任已履行完毕。此外,地公司在第二次签收催款通知书时已超过两年期限,由于保证期间不能中止或中断,第二次签收行为并没有法律意义,地公司不应再承担保证责任。

银行的主张

银行认为,两保证人的抗辩意见均不能成立。首先,两保证人的担保行为均合法且在诉讼时效内,故应承担还款法律责任。其次,公司在第一次签收催款通知书后却拒绝签收第二次催款通知书,显示出不诚信的行为。第三,保证合同中约定公司承担的责任期限是“直至借款还清为止”,故不存在保证责任超期的问题。第四,地公司在已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下继续签收催款通知具有重启诉讼时效的法律效果,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包括公务员主管部门代表、聘任单位代表、工会组织代表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员工违纪时公司扣工资的合法性,包括代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等,以及公司可以扣发员工工资的其他情况,如劳动合同约定和公司规章制度等。此外,还指

  •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 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

    中国《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的问题。保证期间可以中断,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期间具有积极效力和消极效力,旨在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的利益,确保责任的有效履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减轻保证人的责任。

  • 保证期间的规定

    关于保证期间的相关规定。对于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保证期间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起算,为期六个月。若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间,视为未约定,同样自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起算保证期间。对于约定不明确的保证合同,保证期间也自主债务履行期间届满起算。在整个

  • 保证责任的时间限制
  • 定制物品
  • 签订委托合同的注意事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