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判断当事人是否具有提起本案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时,应以是否属于诉争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为标准。
被告方常常辩解,一是原告方作为承租人已经被公房管理人解除房屋租赁合同,从而与涉案被拆除房屋没有权属上的关系为由,主张原告不具有提起诉讼的主体资格。二是主张征收决定针对的是房屋所有权人,而不是地上房屋的承租方,因此承租方的民事权益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否定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因此,除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外的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同样具有原告主体资格,有权对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判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通常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是否存在一项权利、该权利是否属于原告的正当权利以及该权利是否可能受到了被诉行政行为的侵害。
最高院裁判认定,直管公房承租人通过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得直管公房租赁权。基于该项权利,直管公房承租人得以长期缴纳低房租居住该房屋,对该房屋享有长期的占有和使用权,其经济地位近似于房屋所有权人。因此,在征收直管公房的过程中,征收部门应当充分保护直管公房承租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直管公房承租人认为补偿决定、强拆行为等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以认定承租人与该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
在确认涉案强拆行为是否合法时,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
被告方常常辩解,称对公租房的强制拆除行为是在与公房管理人签订补偿协议后双方达成一致的事后拆除行为,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对于地上自建私有建筑物的拆除,属于对违法建筑的处理,也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与途径。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解决,如仲裁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对于试用期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维权
未签订合同协议拖欠工资的处理方法。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权,仲裁时要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试用期辞职后追讨工资的方法包括与公司协商、寻求调解、申请劳动仲裁、向有关机关投诉和提起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时,应先申请劳动仲裁,再考虑提起诉讼。
销售隐瞒新车缺陷的维权途径。当消费者遭遇消费欺诈,如汽车经销商隐瞒新车缺陷,可通过多种途径维权: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