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工主体的要求不同。
在雇佣关系中,用工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而在劳动关系中,用工主体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同时包括与劳动者建立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同时,非法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发生的劳动关系也按照劳动关系处理。
因此,即使用工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没有办理获得合法主体资格的手续,但已经具备了“用人单位”的其他形式要件,也可以将其认定为劳动中的“用人单位”,只是该“用人单位”是非法的。
2. 主体地位不同。
在雇佣关系中,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受雇人可以不遵守雇佣方的内部规定,也可以同时选择给两家以上的雇佣方提供劳务。
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应当遵守其内部的规章制度,服从单位的领导与安排。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只允许劳动者在其一家单位上班。
因此,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惩罚措施可以约束其内部员工,但未经受雇人同意却不得约束受雇人。受雇人只需要按照雇佣契约完成工作任务,无需接受雇佣人的其他无理指示。雇佣关系强调成果之给付,而劳动关系则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
1. 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一种私法上的关系,强调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双方的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国家就不予干预。其权利义务的调整主要参照民事法律规范。
2.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则有大量的劳动法规予以规制。比如劳动法对工作时间、最低工资、休息制度、工伤保险等等进行了规定。调整其权利义务的法律是介乎公私法之间的混合法,被西方法学界称之为“社会法”。
1. 雇佣关系
在雇佣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应当按照民事争议处理。
2. 劳动关系
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纠纷,应该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
按照现行的劳动法律规范,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行仲裁,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诉。而雇佣关系中发生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不需要经过仲裁程序。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从事雇佣活动的认定标准,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包括主体范围、主体间地位、适用的法律性质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方面的差异。整体上,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雇佣活动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雇佣关系和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定义及区别。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偿劳动,受国家强制法律规定,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雇佣关系双方约定劳务和报酬,受意思自治原则支配,双方是平等关系。两者在用工主体、法律关系和责任承担等方面
停工留薪期内未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要求双倍工资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责任主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劳动者受伤导致的停工留薪期间,双方劳动权利和义务无法明确,法律允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状态。尚先生在入职后因工伤住院治疗,虽未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