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建议
时间:2024-05-31 浏览:4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范围过小
审判监督主体范围的限制
根据《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提起刑事审判监督的主体范围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然而,这一规定使得二审改判的一审案件无法自行提起再审或进行申辩,导致二审监督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下,办理错案的审判人员和法院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背负着错误判决的名声,心中始终充满压力。
扩大审判监督主体范围的必要性
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发现"一词,既是程序上的监督,也包含着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这种"发现"涉及诸多诉讼主体,最终体现在规定的主体身上,成为监督,并揭示案件背后的司法腐败和不公,以及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评判。然而,根据现行规定,只有在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中才会启动监督程序,而对于那些社会影响相对较小、不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一审被改判的法院和审判人员无法通过上级法院反映情况来引起"发现"。因此,扩大提起审判监督的主体范围,使"发现"过程明确公开化,能够更好地否定传闻审判和政治审判,从而完善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被改判的案件应自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现行审判监督程序的不足
现行刑事审判采取的是两审终审制,为了避免审判带来的负面影响,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审判监督程序对于冤枉好人、放纵罪犯以及不当罚款等问题的纠正机会。然而,根据审判实践,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仍存在漏洞。例如,一审案件被二审改判后,二审即为终审。由于一审法院和同级检察院无权提起再审,加上一些被告人在刑罚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他们根本无法提出申诉。因此,审判监督程序很难被启动,除非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并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每年全国二审改判的案件中,能够被发现并提起审判监督的案件非常少,几乎无法使这种监督得到良好运行。
自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必要性
如果一审被二审改判的案件能够自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就可以限制那些试图滥用审判权力的人。尽管这样做可能会增加法院的工作量,但相比司法腐败和不公正裁判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代价要小得多。因此,建议在一审被改判的案件中自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以确保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的实现。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省高检对二审判决生效后,有没有抗诉时效?
省高检对二审判决生效后的抗诉时效问题。中国刑事审判实行二审终审制,检察院对二审判决很少提出抗诉,但如有重大错误证据,会依法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审判监督程序和再审的区别在于受理案件性质和启动程序的不同。同时,文章也探讨了“以审判为中心”和“以侦查为中心
-
刑事审判监督与公平正义
刑事审判监督是确保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刑事审判涉及公民权利,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全过程中贯穿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是其中重要一环
-
提起刑事审判监督的条件是什么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不同,其提起的方式和适用的程序也各不相同。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如未发现错误,不能提起审判监督。根据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
刑事审判监督的途径有哪些,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有哪些
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全面复查或对部分案件的复查,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就应当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请求的诉讼活动。
-
提起刑事审判监督的条件
-
刑诉审判监督程序谁提
-
刑事诉讼申请再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