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破产时,需要确定哪些财产应受破产程序支配,这是一个在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属现状模糊不清。民法通则第48条规定,国有企业以国家授予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立法并没有明确“国家授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具体指的是哪些财产。此外,涉及国有企业财产和财产权利的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国有企业的责任财产范围。这种模糊的规定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困惑。
在国有企业存续期间,作为法人,它必然拥有财产。国有企业所享有的财产是其作为法人的基础。国有企业占有、使用和收益的财产包括但不限于不动产(土地、房屋、建筑物、地上定着物等)和动产。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动产被普遍认可为其责任财产,司法实践对此有充分的认同。然而,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的不动产是否也属于其责任财产,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模棱两可的立场。确定国有企业的财产是否属于责任财产,关系到国有企业破产时可用于清算的财产范围。
国有企业享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三种:通过出让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通过承租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和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设定在国家所有土地上的用益物权,而通过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基于合同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并非用益物权。
我国法律对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规定了出让和划拨两种基本方式。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这两种方式取得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对于通过承租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规定土地使用者可以将土地使用权随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依照该法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该法还规定因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了在用途和转让条件上有一定的限制外,并没有其他特殊限制,反而规定该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无使用期限的权利。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未规定国家可以收回通过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在国有企业破产时,国家不能以没有使用期限为由收回划拨的土地使用权。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成为交易的标的物,是一种独立的财产权利。因此,国有企业通过出让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受限制。
根据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国有企业通过出让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约定的使用年限内不会被收回,除非出现特殊情况,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提前收回,并根据实际使用年限和开发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因此,在国有企业破产时,国家不能以土地使用权没有期限为由随时收回因出让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国有企业破产时财产归属问题,重点在于财产权属现状模糊不清。国有企业占有不动产和动产,但责任财产范围不明确,导致破产清算财产范围存在争议。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分为出让、划拨和承租三种方式取得,其中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破产时国家不能收回。摘要中概括了
国有企业改制的定义及相关的法规文件。法规涵盖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有资产登记管理、清产核资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处置与产权转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哪些公司解散需要经过批准。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期货公司、重要的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解散都需要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其中涉及各类公司在不同情况下的解散流程,如合并、分立、破产等,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算。
国有独资企业法的修改权归属以及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方式和条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对国有独资企业法进行修改。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方式包括改建和新建两种,设立条件需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如符合主体人数条件、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