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刘某开始在苍山县某公司工作,但在2009年7月,由于公司停产放假,他被安排休假。2010年6月,公司恢复生产并通知刘某回来上班,然而由于刘某的电话无法联系上,并且他的住址已经更迁,无法与他取得联系。
为了与刘某取得联系,该公司于2010年10月9日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通告,要求刘某在10日内回公司报到,否则将解除劳动合同。然而,刘某直到2010年12月才得知公司已经解除了他的劳动合同。
刘某不服公司的解雇决定,因此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恢复与公司的劳动关系。
在庭审中,刘某承认自己搬迁到南方经商,并更换了电话号码,但他声称自己是因为没有看到公司的通告才未能按时回公司报到的。
经过审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请假、放长假或长期病休职工,如果职工本人不在,可以交由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或者通过邮寄挂号查询回执的方式送达。只有在职工下落不明或无法通过上述方式送达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公告送达,即通过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根据规定,经过30天自公告发出之日起,即视为送达。
基于以上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刘某的请求。
工会干部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工会干部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针对工会干部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工会法》规定了责任追究措施,包括责令改正或处分、罢免、赔偿和刑事责任等。工会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职工权益,确保工会的正常运行。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冯某与某公司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冯某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达成了一致协议,但之后冯某提出公司拖欠经济补偿。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支持了冯某的请求。文章解析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并提醒用人单位在协议中注明经济补偿
赵某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赵某被公司违法调岗后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经过法院审理,判决公司支付赵某工资差额和经济补偿金,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