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留薪期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而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职工所需的一段时间。停工留薪期包括不稳定期和恢复期。不稳定期是指工伤或患职业病职工在初诊医院抢救治疗时间内,伤情尚未稳定的阶段,可能随时发生影响康复的变化。恢复期则是指经过治疗,伤情稳定,逐渐恢复好转的阶段。
(1)由用人单位所在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确认。即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是否存在以及期限长短必须经过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
(2)由用人单位进行确认。即工伤职工将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或休假证明提供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根据当地的停工留薪期目录来确认该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无需经过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
(3)由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根据当地的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进行确认。如果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对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意见一致,他们达成的一致期限即为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如果有一方对停工留薪期限有异议,该方可以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停工留薪期期限。
一般情况下,停工留薪期满后,如果工伤职工需要继续治疗而无法恢复工作,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延长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是否延长以及延长停工留薪期的具体期限。
不同地区对于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程序可能存在差异,总结有以下三种形式:
(1)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在停工留薪期满前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申请,是否延长以及延长期限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2)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前向用人单位提出延长申请,如果用人单位同意,停工留薪期可以延长;如果用人单位有异议,才由用人单位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用人单位在收到工伤职工的延长停工留薪期申请后,如果不提出申请,则视为同意延长。
(3)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参保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申请,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如果对确认结论不服,还可以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确认。
发生工伤事故时,根据医疗机构(通常指协议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或休假证明,相关主体可以申请停工留薪期,一般情况下停工留薪期不超过12个月。
对于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情况,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停工留薪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申请延长停工留薪期需要在停工留薪期满前的一定期限内提出。
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如果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可以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1、确认停工留薪期后,在停工留薪期内,工伤职工享受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在停工留薪期内,如果工伤职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由所在单位负责提供。
3、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工伤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4、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申请后,在相关机关作出确认前,工伤职工继续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5、停工留薪期满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停发工资福利待遇,但在工伤职工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前,用人单位一般应按月支付生活津贴。
停工留薪期满或终止后,如果工伤职工存在残疾或影响劳动能力,应及时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补偿办法中的工伤补偿标准,根据员工所受伤害的等级,工伤补偿标准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具体的补偿标准包括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伤残等级越高,获得的补偿越多。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的直接联系。法律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标准认定工伤的同时,也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文章详细列举了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包括事故伤害、职业病等,并规定符合这些情形的劳动者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
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的各个项目。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用、工伤医疗期、工伤津贴、护理费、伤残抚恤金等。被鉴定为工伤的职工根据不同伤残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包括退出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等。同时,针对因工死亡职工的家属,也提供了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
工伤鉴定的年龄限制和相关程序。工伤鉴定没有年龄限制,但需要先进行工伤认定,且必须在出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最长不超过18个月。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工伤鉴定的范围、申请材料和鉴定流程,包括医疗终结后的伤残等级评定、提交相关材料、交纳鉴定费、参加鉴定会议和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