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具体情形如下:
如果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或暴力伤害,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监护人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危险,并且经过教育后仍不改正。
如果监护人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生活无着。
如果监护人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导致未成年人处于困境或危险状态。
如果监护人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并经过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如果监护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且情节恶劣。
如果监护人有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法定监护是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对子女享有监护权,是第一顺位的监护人。如果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的顺序依次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
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是有优先级的,前一顺序的监护人优先于后一顺序的监护人。但如果前一顺序的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选择更适合的监护人。
监护人有权利和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由于被监护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限,相对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和损害,监护人有责任保护他们的人身健康和安全,维护他们的姓名权、荣誉权,并排除各方面对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侵害。
监护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管理好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财产,维护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如果有他人侵犯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监护人应制止并追究不当得利人的责任。在处分未成年人财产时,监护人必须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利益为前提。
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可以代理被监护人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监护人有责任教育和照顾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和稳定的生活。
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监护人应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享有履行监护职责的权利,但如果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利益,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赔偿被监护人的财产损失。
离婚后与父亲生活的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以及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抚养关系和监护权问题。法律上规定,父母与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即拥有监护权,继父母也可以成为继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同时,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需遵循婚姻法规定,禁止虐待或歧视。关于赡养费的问题,取决于继
安徽省非婚生子的法律处罚。按照规定,不符合生育政策的公民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基于当地人均收入,并结合当事人实际收入水平和违法情节确定。申请非婚生子户口时,需先缴纳社会抚养费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入户申请、出生证明或亲子鉴定证明等。根据不同情
监护关系终止的多种情形。这些情形包括监护人原因和被监护人原因,如监护人死亡、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亲属关系消灭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解除监护关系,包括未成年人已达成年的法律事实、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情形下监护关系的
《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双亡后无亲属监护人担任的法律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护人必须承担监督、保护未成年人或其他特定群体的法定职责。在父母亡故的情况下,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可担任监护人。对监护人存在争议时,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