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具体情形如下:
如果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或暴力伤害,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监护人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危险,并且经过教育后仍不改正。
如果监护人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生活无着。
如果监护人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导致未成年人处于困境或危险状态。
如果监护人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并经过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如果监护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且情节恶劣。
如果监护人有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法定监护是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对子女享有监护权,是第一顺位的监护人。如果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监护人的顺序依次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
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是有优先级的,前一顺序的监护人优先于后一顺序的监护人。但如果前一顺序的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选择更适合的监护人。
监护人有权利和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由于被监护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限,相对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和损害,监护人有责任保护他们的人身健康和安全,维护他们的姓名权、荣誉权,并排除各方面对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侵害。
监护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管理好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财产,维护他们的合法财产权益。如果有他人侵犯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监护人应制止并追究不当得利人的责任。在处分未成年人财产时,监护人必须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利益为前提。
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可以代理被监护人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监护人有责任教育和照顾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和稳定的生活。
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监护人应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享有履行监护职责的权利,但如果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利益,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赔偿被监护人的财产损失。
中国婚姻法中送养人与继承权的关系。依据法律规定,养子女在收养关系成立后对亲生父母的财产没有继承权,而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送养人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面临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但某些情况下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
《民法典》生效后的监护权问题,包括父母离婚后监护权的归属和监护权的内容。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离婚不会消除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管教和保护的权利义务。监护权内容包括人身和财产上的监护以及代理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但不包括扶养与继承的权利义务。虽然我
离婚前承诺的抚养权有效性问题(《婚姻法》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以及抚养权归属问题的规定。讨论了不同年龄段子女的抚养权处理方式,包括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和已满十周岁的子女。文章还提到了父母双方达成协议的处理方式和最新资讯《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即使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
父母离婚后母亲去世,父亲是否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这一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父母离婚后,如果母亲抚养未成年子女并去世,父亲将自动成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如存在争议,可由相关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指定监护人,当事人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