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从而订立了合同。这种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重大误解可以是单方面的误解,也可以是双方的误解。为了构成重大误解并产生使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法律后果,误解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如果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利用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导致合同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重大误解在合同中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一方将买卖合同误解为赠与合同等,从而改变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背了当事人的初衷,这属于对合同性质发生的重大误解。
在即时清结或不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一般不构成影响合同效力的重大误解。但是在以当事人信用为基础的合同中,以某种感情或特殊身份关系为基础的合同中,或者在以当事人的特定技能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则明显属于重大误解。
如果一方将标的物品种误解,例如将冷冻机误解为冷藏机,这属于对合同标的本身的误解,会导致合同的目的落空,使误解者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一方将赝品当作真迹,将合金当作纯金购买,即属重大误解。但仅对标的物的非主要功能或效用发生的误解不属重大误解。
如果对上述的误解造成了误解者重大损失,那么这属于重大误解。如果未造成误解者重大损失,则不属重大误解。
交易中签订合同的金额限制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交易金额多少需要签订合同,合同形式可采取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双方可通过协商确定是否需要签订合同。
劳动者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辞职是否有赔偿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不满一个月的期间内与劳动者订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在书面提出离职请求后终止雇佣关系,并可要求支付经济赔偿金、
重大误解的表现形式包括对合同性质、对对方当事人、对标的物质量、对标的物品种规格和对价款报酬的误解。对合同性质的误解会导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重大变化。对对方当事人的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已签订的合同法院会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审查合同的效力,经审查合同确实存在可撤销的情形,将依法作出撤销合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