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关键。虽然不能仅仅以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标准,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对于判断其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某人在没有货源的情况下与他人签订供货合同,收到预付款后仍未能找到货源,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但从整个活动看,其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地,有些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却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获得货款就逃之夭夭或大肆挥霍,这些行为明显是以骗取财物为目的的,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是否存在欺骗行为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另一个关键。没有欺骗行为的情况下,即使合同未能全面履行,也只能作为合同纠纷处理,不能构成诈骗罪。然而,有欺骗行为也不一定构成诈骗罪。为了准确划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需要具体分析欺骗行为。
一般来说,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虽然可能虚构了某些虚假成分,但并未掩盖其根本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并且并未影响对合同的履行。或者虽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行为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这表明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此不能以诈骗罪处理。然而,对于那些伪造证件、使用假证件、编造谎言、骗取信任、掩盖其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真相并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也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一个关键点。司法实践表明,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签订合同后必然会设法创造条件来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也会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损失。这种情况下,属于合同纠纷。然而,有些人在签订合同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一旦获得货款就大肆挥霍,导致无力偿还。这种行为足以证明其根本无意履行合同,完全是出于骗取财物的目的,因此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行为人在违约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也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一个关键点。一般情况下,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发现自己违约或对方提出违约时,尽管可能提出各种辩解以减轻责任,但一般会采取事在事有的态度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有些人明知自己违约且无法履行合同,往往采取潜逃等方式逃避责任,使对方无法追回经济损失,这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对于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债或在双方谈判中辩解并否认违约的行为,一般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应当作为合同纠纷处理。
影响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况。查明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对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享有合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旦取得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合同当事人一方享受了权利却不愿意主动承担义务,导致合同未履行,那么这是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说明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然而,如果合同当事人在享受权利后尽了最大努力承担义务,但由于发生了无法预料的事实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这种情况应当作为合同纠纷处理,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因为行为人并没有骗取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合同诈骗罪涉及签订虚假合同并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方法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诈骗数额认定应考虑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合同标的数额可作为量刑情节。文章还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其他情形,如携带对方财产逃跑、挥霍、
不能只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诈骗与合同纠纷的标准。但是,也不能否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又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分清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需要对欺骗作具体分析。因此,应当以合
合同诈骗罪的含义,我国刑法第224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主体是一般主体。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正确界定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