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时间:2024-05-11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合同欺诈的定义
合同欺诈是指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在订立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从而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决定,不平等地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要点
主观方面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主观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包括故意内容、形式和产生的时间等方面的不同。
客观方面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也存在差异。包括欺诈行为的种类、完成形态、行为方式、程度和侵害权利属性的不同,以及法律后果的差异。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实践方法
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非法占有目的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必备条件。在实践中,可以分阶段进行判断。首先,合同签订之前,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行为人的一个“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因此难以找到事实依据来判断。其次,在合同签订之时,可以考察行为人是否虚构主体资格或具有履约能力。最后,在合同签订之后,可以观察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的履约行为以及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从而推断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非法获取财物数额的大小
合同诈骗罪是数额犯,要求行为人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而合同欺诈行为对数额没有要求。在判断合同诈骗罪时,除了考虑财物数额的大小,还要结合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来认定。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时,其非法所得数额才能成为影响欺骗行为法律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在认定非法获取财物数额时,应区分既遂状态和未遂状态,以实际损失或行骗数额为标准来判断。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确保法律的适用和公正性。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投资协议能否成为合同诈骗
-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界定
-
口头约定算合同诈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