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

时间:2023-09-1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655

行为人的履行合同能力

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货源等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合同诈骗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往往没有履约能力,但为了骗取财物,会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这种行为是以虚假为基础的合同诈骗。

合同纠纷中的履约能力

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即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失误等特殊原因,行为人未能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以下三种情况应认定为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1.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已经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物资或技术力量。
  2.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虽然没有履约能力,但在合同履行期限内能够合法筹集到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资金和物品。
  3. 行为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实际履行义务时,自己或他人能够提供担保,包括代为履行和赔偿损失。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然而,仅凭此判断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可变的状态。因此,要区分合同诈骗罪和经济纠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行为人签订合同的手段和欺骗程度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采取的手段是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要依据。合同诈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具体指的是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诈骗行为。行为人通过虚假的担保、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欺骗对方,以合法的形式达到骗财的目的。

合同诈骗的手段一般包括:

  1. 编造虚假事实,制造无中生有的情况。例如,谎称拥有对方需要的货物、货源,并以价格优惠和及时供货为诱饵;虚构能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假象,以吸引对方。
  2. 有意隐瞒真相,以假充真。例如,假冒厂长、经理、采购人员、促销人员等身份,伪造相关证件和印章,以此欺骗对方,使其相信并上当。
  3. 规避法律,利用对方的疏忽或对合同法规定的不熟悉。与对方代理人、代表人合谋,在合同条款中做手脚,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骗取财物的目的。

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存在某些虚假成分,但行为人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内容的程度非常重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规定告知对方商品的瑕疵,属于合同欺诈行为。而将无货源说成有货源则构成合同诈骗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2、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合同欺诈与诈骗区别
  •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联系与区别
  • 合同诈骗罪和合同欺诈的区别是怎样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