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必须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资金、货源等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履行合同的物质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在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往往没有履约能力,但为了骗取财物,会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这种行为是以虚假为基础的合同诈骗。
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即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然而,由于工作失误等特殊原因,行为人未能完全履行合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以下三种情况应认定为行为人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然而,仅凭此判断可能会产生误判。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大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处于一种可变的状态。因此,要区分合同诈骗罪和经济纠纷,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采取的手段是判断合同诈骗的主要依据。合同诈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具体指的是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诈骗行为。行为人通过虚假的担保、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欺骗对方,以合法的形式达到骗财的目的。
合同诈骗的手段一般包括:
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也可能存在某些虚假成分,但行为人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内容的程度非常重要。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按规定告知对方商品的瑕疵,属于合同欺诈行为。而将无货源说成有货源则构成合同诈骗行为。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2、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