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可以继续办理批准和登记等手续的情形下,应判令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以完备法定生效要件。例如,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如果拟转让的股权具备可转让性,并且审批或登记机关未明确表示不予批准或登记,则应判令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合同未生效时,尽管在具体情况下可以继续办理批准和登记等手续,但如果当事人不请求办理,则人民法院不应主动代替当事人主张权益。
法院应根据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这是该条规定的核心内容。在把握该内容时应注意两点:
(1) 只能判决相对人办理相关报批和登记手续,而不能直接判令审批或登记机关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因为这涉及到司法权的边界问题。
(2) 判决相对人自行办理报批或登记手续,不应判令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办理批准或登记手续。因为在合同约定由转让方办理报批或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如果转让方故意不办理或拖延办理,虽然法院可以判令转让方办理手续,但由于其缺乏积极性,可能导致判决无法得到积极履行。在相对人提出继续办理生效手续且法律和行政法规未禁止的情况下,判决其自行办理生效手续,既可以促使判决得到积极履行,也可以有效保护诚信相对人的权益。
合同是由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分为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的情况下,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合同无效。
当事人经充分协商后,就合同的内容及相关事宜进行约定,一般应进行最后的议程,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中签字或盖章。如果没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无法最终确认双方对合同内容的协商一致,也无法证明合同的成立有效。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
然而,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只是形式问题,实质上应追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如果一个以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已经履行,仅因为缺乏签字或盖章而认定合同无效,将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因此,《合同法》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当发生纠纷后,一方当事人不能再以未签字或盖章来认定合同无效。
公司管理制度中的合同审查与履行过程。合同签订需由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参与,遵守法律原则和统一文本,明确各方权责。合同审查需经多层审批,包括部门负责人、法律顾问等,必要时需上报主管机关或鉴证。合同履行需遵循法律约束力,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如遇变更或解除合同
不同合同类型的生效时间判断方法,包括依法成立的合同、需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合同以及附有条件或期限的合同。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合同成立的时间的一般规定以及合同书形式、确认书形式、实际成立的情况。
网上贷款未到账时合同是否生效的问题。在网络借贷中,如果贷款未能成功发放到借款人账户,则该贷款合同视为无效。依照合同措辞及相关法律规定,贷款只有在实际放款后才能正式生效。若贷款机构未执行放款操作,构成单方面违约,合同无法产生效力。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借款
三方合同的生效期问题。三方合同从签订时起即开始生效,只要采取书面形式签订并每个人签字、盖上公章或摁下手印,协议就算正式成立。合同成立后即可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外,文章还涉及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合法性和银行工作中签订三方合同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