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使撤销权应具备的法律要件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可分为主、客观两个要件。
从主观方面,债务人在实施危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时主观上具有恶意。当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而危及债权人利益,即构成债务人的恶意;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受让的第三人主观上具有恶意。如果第三人在受让时不具有恶意,则债权人就没有必要对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予以撤销。从客观方面,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有害于债权的行为,也就是说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将大大减少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使债权人的债权难于实现,即应当认为有害于债权。
其次,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必须是在其与债权人的债权发生后实施的,如果是在发生前实施的就不能撤销。
第三,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将明显有害于债权,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明显有害是指债务人在实施处分财产行为以后,已不具有足够的财产清偿对债权人的债务。如果债务人仍有足够的财产清偿债务,不能认定债务人的行为有害于债权。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的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法定期限的相关内容。规定表明,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后,需在一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撤销权将消灭。具体来说,期限是一年,且如果当事人明确放弃或已采取行动则撤销权也会消灭。
合同履行保全措施中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代位权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权时,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债务人行使债权。撤销权则是当债务人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债务人的行为。行使撤销权的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产生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律规定,阐述了债权人可以在何种情况下行使撤销权,如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撤销权的行使需满足一定条件,其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
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定义、构成要件等。撤销权的行使受期限限制,债权人应在知道撤销事由一年内行使,否则五年内未行使则撤销权消失。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行为危害债权,发生在债权成立后并生效,且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行为,债权人都有权申请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