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合同理论,合同关系终止后,双方当事人仍需履行通知、协作、保密、照顾等后合同义务。用人单位的后合同义务具有以下特征: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形式上呈现平等,但实质上仍存在不平等的法律特征。
后合同义务的法定化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干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不得协商改变。
劳动力具有财产性和人身性的双重属性,对劳动者的保护应关注财产性利益和人身性利益。
劳动关系终止后,用人单位常以劳动者尚未办理离职交接或在职期间有违纪、侵权行为为由,拒绝或拖延办理退工手续。未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将导致劳动者无法获得正当的社会保障,这成为用人单位报复劳动者跳槽、阻止劳动者再就业的手段。
用人单位对离职证明的记载或评价存在极大的随意性,某些不恰当(非恶意)的记载或评价将对劳动者的再就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用人单位可能记载劳动者与工作无关的不良生活习惯,使用模糊语言对劳动者进行主观评价,或者操作失误、涂改错误导致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产生不良印象。
为了管理需要,用人单位可能在辞退劳动者后向全体职工及业务往来单位发函,以防止被辞退的劳动者实施侵权行为。然而,一旦这种行为超越界限,将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劳动者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情形。包括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害、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工作任务、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劳动者在上述情况下需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
后合同义务的特点和内容。后合同义务是在合同终止后产生的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内容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和保密等方面的义务。后合同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具有诚实、守信、善意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