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鉴定 > 交通事故鉴定标准 > 伤残鉴定书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伤残鉴定书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时间:2024-11-02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4521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可以自己选择检验鉴定机构,但所做的鉴定结论万一与保险公司做出的结论不符合,怎么办?另外,由社会上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出具的结论报告,对警方的定案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万一,警方不认同这份报告,那对当事人来讲,岂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伤残鉴定书的法律效力

警方和保险公司对鉴定报告的认可

根据警方和保险公司的表态,社会上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出具的伤残鉴定结论报告仅仅是一种参考或依据,不能作为最终定案的全部证据。当警方不采信鉴定报告时,当事人有权重新请鉴定机构重做鉴定。如果与保险公司的结论相差较大,导致赔偿无法进行,当事人还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并由法庭邀请第三方鉴定机构重新鉴定。

公安机关评定伤残等级的依据

公安机关评定伤残等级的依据包括医院证明和公安部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标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状况,将受伤人员的伤残程度划分为10级。如果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伤残等级,应以伤残程度较重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定结论,并需详细注明各处的伤残等级。

当事人对伤残评定不服的申诉程序

当事人对伤残评定不服时,可以在接到评定书后的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评定。这里的"当事人"仅指交通事故中因伤致残的当事人,不包括未受伤的另一方当事人。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评定申请书后的30日内,应作出重新评定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根据规定,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的重新评定结论是最终的决定。

法院重新鉴定的申请

如果对省级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仍然不服,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重新鉴定可以由双方协商或法院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

民事诉讼证据的重新鉴定申请

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的重新鉴定申请

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第28条),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时,必须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才会准许重新鉴定:1. 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如鉴定机构未经批准成立,缺乏必要的鉴定器材或鉴定人员缺乏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2. 鉴定程序严重违法,如存在鉴定人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况;3. 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4. 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于主要内容没有问题,但存在一些缺陷(如笔误等)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不予重新鉴定。

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重新鉴定申请

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该结论,可以申请重新鉴定。这里既确认了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的权利,又明确了另一方当事人在有足够证据反驳对方鉴定结论的情况下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车祸骨折伤残鉴定时间规定

    车祸骨折伤残鉴定的时间规定、鉴定程序、鉴定机构、所需资料及交通事故人身伤残评定的程序。鉴定应在二十日内完成,如有需要可延长十日,超过周期需经省级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鉴定机构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工作并出具书面结论。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申请重

  • 电话录音有法律效力吗

    电话录音作为视听资料,属于法定证据,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以及视听资料。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 确认合同效力案件如何确定级别管辖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认合同效力案件,一般是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由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所在地基层法院管辖。第十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庭辩论之后,法院经过调查分析,认定案件事实经过,作出合法合理的判决,对于判

  • 当事人陈述的证据效力

    在诉讼中,法官会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司法经验去判断证据的真伪,只有那些真实的、客观的、合法的、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才会被当做定案根据。那些不真实的、非法的、与案件无关的证据材料,法官是不会采信的。证据能否作为定案依据,要根据案件的性质以及适用的

  • 贷款电子版合同打印出来签名有效吗
  • 伤残鉴定书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 离婚证据的合法性怎么证明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