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公共道路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的规定,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场所,如广场和公共停车场。乡村小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仅供内部使用的路段和场所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范围。因此,在非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其损害赔偿不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是由车辆引起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轮式车辆,用于人员乘用、物品运输或进行工程专项作业;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畜力驱动,在道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满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待商榷。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危险作业的交通运行限于机动车,而不包括非机动车。由于交通运行被确认为危险作业,因此在责任归责原则上实行无过错责任。非机动车带来的危险性明显小于机动车,因此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应该对应不同的注意义务,并且应该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以保证公平性。
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对于机动车而言,过去我国学者认为运行是相对于静止状态而言的。因此,机动车在正确停放状态下引起的事故不属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而适用民法原则进行处理。然而,国外对"运行"有不同的解释,他们将其含义扩大,认为只要机动车存在于交通中,无论是停止还是行驶,只要对其他相关交通参与者构成危险,就相当于运行,应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承担责任。笔者认为,这一解释的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符合现代私法的基本理念,因此我国司法实践应采纳这一解释。
交通事故调解赔偿的期限问题。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十日内提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期限为十日。制作事故认定书的时限根据事故情况有所不同。调解原则根据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责任程度来确定赔偿责任比例,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赔
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赔偿无法调解时的诉讼途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复核审查期间涉及诉讼的情形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内容以及复核审查的内容等。在复核审查期间若当事人提起诉讼,复核将被终止。交通事故认定书需包括事故当事人情况、
交通事故认定中纠错机制的缺失问题。由于制度未提供救济途径,当事人在面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无法获得救济。法院纠错能力有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使得当事人难以证明认定书的错误。此外,由于缺乏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出错几率增加,易滋生腐败。
交通逃逸小事故处理中车辆扣留与放车的相关规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事故车辆在被检验和鉴定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当事人逾期未领取,停车费用自行承担。对于未造成伤亡的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有时限要求,包括现场勘查、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