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具体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禁止以下行为: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地位,滥用该地位进行以下行为: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之间进行合并、收购、联营等行为,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影响。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是指政府或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进行排除、限制的行为。
垄断行为给人类进步与生存的竞争机制带来破坏。垄断并杀死对手的行为更是愚蠢,甚至比动物的行为还要愚蠢。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厂商数量众多、互不依存、产品存在差异、进出市场容易以及可以形成产品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产品差异使得厂商之间存在竞争可能性。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可以形成多个产品集团,这些团体内部产品差异较小
行政垄断行为的界定问题,指出在立法中并没有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学者对此存在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认定。文章还指出不当行政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认定问题,适合通过行政复议和其他软监督来实现约束和纠正。真正的民主内部监督机制
反垄断法中的三个基本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合理规则和除外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关注垄断行为的恶意,不考虑实际效果,对于固定价格等典型垄断行为可以直接认定为违法。合理规则则侧重于衡量限制竞争的正负效果,考虑行为是否利大于弊。除外规则包括例外与豁免,适用于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