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 > 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的附加保护

时间:2024-02-15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315

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在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接受对知识产权给予刑法保护的观点。这是因为刑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此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知识产权中的一小部分已被法律承认为某种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最典型的例子是1979年中国刑法第127条的规定,该条款在当时尚未有民事立法确认商标专用权的情况下,已经规定了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刑事责任。

从国际角度看,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已要求对商标权和版权给予刑法保护,而中国已经是世贸组织成员。从1982年开始的立法实践来看,中国的商标法、专利法和修订后的版权法都增加了刑事处罚条款。然而,当提到对知识产权给予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时,很少有人支持或理解。主要的反对理由是:一是知识产权法已经保护了知识产权,为什么还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不能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三是知识产权法主要关注保护私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关注国家在市场管理上的公共行为,不应混淆公法和私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性

然而,中国的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实践不断告诉我们,只有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也给予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刑法作为公法,已经成功地与知识产权的私法相结合,为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能呢?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就是公法和私法的结合,既是界定市场管理的法律,也是经营者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将公法和私法严格区分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在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许多民事法律规定了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将受到刑事责任的制裁,这已经不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然而,在行政法方面,一旦试图超越公法和私法的界限,就会遭到反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行政法理学对立法者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刑事法理学,或者行政法理学的研究本身也落后于刑事法理学。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必要性

中国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已经相当完备,但这并不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相矛盾。如果没有后者,完善的知识产权单行法与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名称是否也受到版权保护在中国现行版权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司法部门首先要排除不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故意利用他人已经非常有名的作品名称发表自己的作品(该名称本身很难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在中国无法进行法律管辖。当初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有立法者认为这可以在第五条中进行管辖。然而,他们忽略了第五条只规范了经营者,而大多数搭便车者并不是经营者,因此不受第五条的管辖。此外,许多可能被未经授权者进行营利性使用的作品(例如数据库作品的一大部分)等,也不在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管辖范围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 《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及其注释

    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根据1994—1995两年计划编撰的。该示范法参考了题为

  • 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利益衡量(下)

    依据上文对权利本质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要保护知识产权滥用之受害者的利益,就应该赋予此种利益以“力量”,使受保护之利益与其支配力相结合,从而成为权利滥用之受害者应享有的权利。但是,就知识产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的现行立法而言,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并未设置知识产

  • 关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反不正当竞争若干问题探讨

    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与知识产权并没有联系,将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联系在一起的媒介是《巴黎公约》,它对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与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时至今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

  • 反不正当竞争
  • 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存在哪些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