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刑法一直是主要的法律手段,用于保护知识产权。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法律已经承认了通过刑法产生的民事权利。例如,1979年的《刑法》第127条就规定了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刑事责任。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要求对商标权和版权给予刑法保护,而中国已经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从1982年起,中国的商标法、专利法和修订后的版权法中都包含了刑事处罚条款。
与刑法保护知识产权相比,提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知识产权却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已经受到了单行法的保护,为什么还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另一些人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围很广,不仅限于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不应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还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法重点保护私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重点界定国家在市场管理上的公共行为,这两种法律的目的和性质不应混淆。
然而,中国的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实践不断证明,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能够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发挥作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有可能更加完善。刑法属于公法,既然它可以与知识产权的私法结合,为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能呢?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就是公法和私法的结合,既界定了市场管理,也是经营者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将公法和私法严格分开已被证明行不通。许多民事法律规定,侵权行为严重的人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已经不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与行政法相关的公法领域,一旦试图超越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界限,就会引起反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行政法理学对立法者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刑事法理学,也可能是因为行政法理学的研究本身也滞后于刑事法理学。
中国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已经相当完备,但这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后者,完善的知识产权单行法离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现行的版权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名称是否也受到版权保护。当司法部门面临这类争议时,首先要排除那些不具有独创性的部分。因此,如果有人故意利用他人已经很有名的作品名称发表自己的作品(而该名称本身很难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在中国就无法受到法律管制。当初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有立法者认为这可以在第五条中进行规范。然而,他们忽略了第五条只适用于“经营者”,而使用他人作品名称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经营者,因此不受第五条的管辖。同样地,搭便车使用他人的商品样式虽然属于经营者,但却没有被纳入第五条的规范。此外,许多没有独创性的作品(如数据库作品的大部分)等,可能被未经授权的人进行盈利性使用,这些都是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无法管控的,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涉及。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现象。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消除消极后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中国于199月2日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保护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仍存在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等不正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根据1994—1995两年计划编撰的。该示范法参考了题为
依据上文对权利本质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要保护知识产权滥用之受害者的利益,就应该赋予此种利益以“力量”,使受保护之利益与其支配力相结合,从而成为权利滥用之受害者应享有的权利。但是,就知识产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的现行立法而言,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并未设置知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