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刑法一直是主要的法律手段,用于保护知识产权。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法律已经承认了通过刑法产生的民事权利。例如,1979年的《刑法》第127条就规定了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刑事责任。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要求对商标权和版权给予刑法保护,而中国已经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从1982年起,中国的商标法、专利法和修订后的版权法中都包含了刑事处罚条款。
与刑法保护知识产权相比,提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知识产权却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知识产权已经受到了单行法的保护,为什么还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另一些人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围很广,不仅限于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不应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还有人认为,知识产权法重点保护私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重点界定国家在市场管理上的公共行为,这两种法律的目的和性质不应混淆。
然而,中国的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实践不断证明,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能够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发挥作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有可能更加完善。刑法属于公法,既然它可以与知识产权的私法结合,为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能呢?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就是公法和私法的结合,既界定了市场管理,也是经营者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将公法和私法严格分开已被证明行不通。许多民事法律规定,侵权行为严重的人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已经不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与行政法相关的公法领域,一旦试图超越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界限,就会引起反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行政法理学对立法者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刑事法理学,也可能是因为行政法理学的研究本身也滞后于刑事法理学。
中国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已经相当完备,但这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后者,完善的知识产权单行法离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现行的版权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名称是否也受到版权保护。当司法部门面临这类争议时,首先要排除那些不具有独创性的部分。因此,如果有人故意利用他人已经很有名的作品名称发表自己的作品(而该名称本身很难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在中国就无法受到法律管制。当初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有立法者认为这可以在第五条中进行规范。然而,他们忽略了第五条只适用于“经营者”,而使用他人作品名称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经营者,因此不受第五条的管辖。同样地,搭便车使用他人的商品样式虽然属于经营者,但却没有被纳入第五条的规范。此外,许多没有独创性的作品(如数据库作品的大部分)等,可能被未经授权的人进行盈利性使用,这些都是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无法管控的,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涉及。
专利纠纷、商标民事纠纷、著作权民事纠纷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的管辖问题。文章指出,不同类型的案件由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管辖,包括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涉及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标准和标的额高低与案件管辖的关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作为知识产权中重要的一部分予以保护,知名商品的认定并非易事,它必须经相关机构的认定,才能得到保护。本文旨在以知名商品的“知名性”认定依据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司法判例,浅谈对其进行的法律保护。在司
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根据1994—1995两年计划编撰的。该示范法参考了题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与知识产权并没有联系,将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联系在一起的媒介是《巴黎公约》,它对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与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时至今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