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这一规定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用工才是唯一标准。只要有了用工的事实,劳动关系就已经建立了,这种劳动关系就是合法的,就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据此,今后再也不存在所谓事实劳动关系的问题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5年专门发布了《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了认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可参照的凭证,包括: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本通知明确规定(1)、(3)、(4)项的有关凭证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因此用人单位必须保存这些资料为提供证据作准备,否则就要承担对本单位不利的后果。
劳动保障部这一《通知》还规定了用人单位种种事实劳动关系的也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由此可见,用人单位运用事实劳动关系的形成来逃避责任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如果还托延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将承担更加沉重的法律后果。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同时。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
农民工能否申报工伤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在工作过程中受伤可以申报工伤。同时,《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情形,劳动者可以根据条例向用人单位提起民事赔偿请求。如果是由第三人侵权造成的伤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
劳动关系的法律性质,包括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以及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实现。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需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关系具有国家干预性质,体现国家意志和当事人共同意志。劳动关系的实现需要劳动者与用
在校生在外兼职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的问题。劳动者需具备劳动权利和行为能力,用人单位需管理和支付报酬。对于年满16周岁的小冯在英语老师岗位上的兼职行为,虽然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年龄条件,但因其实习性质及身份仍为学生,一般情况下无法认定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首先,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调整了劳动关系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其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创造就业条件。最后,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这些组织需遵守劳动法规定与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