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中只有两种情况可以约定违约金,即违反服务期限和竞业限制。
违约金是指合同中约定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金额。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几乎所有的合同都可以约定违约金,但是《劳动合同法》对违约金进行了限制。
(1) 劳动者提前解除合同违反了服务期限的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也不得超过尚未履行服务期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那么在服务期内,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可以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进行提高。根据这一规定,如果没有培训费用,就不能约定违约金。
(2)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可以约定离职后的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违约金以确保这些约定的执行。
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的这些规定有效地阻止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擅自约定高额违约金,从而保障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和流动权利,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基本上不允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条款基本上是无效的,劳动者无需担心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或违约条款。
然而,在以下情形下,法律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及违约条款:
第一种情形,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如果劳动者违反了服务期的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在劳动者违约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第二种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员工擅自离职给单位造成损失时的追偿问题。文章指出,用人单位的损失应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为准,认定劳动者过错时需考虑岗位职责和经营风险,赔偿金额需综合考虑工资收入和过错程度。同时,提及了员工擅自离职违约金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用人单位
离职后工资拖欠的问题。公司暂缓发放工资并不构成违法,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支付。扣工资的行为违法。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需符合法律规定,劳动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需承担违约金。劳动者有权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用人单位不得随意约定劳动者承担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与劳动者签订协议约定服务期。如果劳动者违反了服务期约定,需要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金额不能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此外,用人单位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约定服务期,劳动者在服务期内离职需要支付违约金,但金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