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协议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尽管很难证明其存在。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采用口头形式订立合同,即通过口头对话的方式达成协议。《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由此可见,口头协议是合同形式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即时结清的买卖、服务和消费合同通常采用口头形式。就合同形式问题而言,中国的立场与国际通行做法基本一致,采取国际上通行的“不要式原则”,即认可法律特别规定以外的情形下口头协议的有效性。
在本案中,原告和被告在中间人的提议下达成了口头协议,协议内容为解除船舶改建合同后由被告向原告支付补偿款人民币1万元。根据口头协议的内容,案外人孙某协助起草了书面协议。这一事实已由中间人和孙某证实,并且原告在庭审中对双方当时达成的协议表示了认可。这一事实表明,双方当事人在达成口头协议时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等情形。因此,原被告解除船舶改建合同的补偿协议采用口头形式已经成立且生效,事后起草的书面协议只是对口头协议内容的确认,而非口头协议的生效要件。基于以上事实,该口头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口头协议也是合同形式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外,人们可以采用口头形式订立合同或协议。
口头协议只要其内容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没有使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双方没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没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订立合同的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并且意思表示真实,该合同就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并受到法律保护。
原告郑某兴和被告耿某善在城口县同一乡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引发的纠纷。最初双方为了退耕还林地连片而达成了口头互换协议。然而,被告后来反悔并阻止原告耕种互换后的土地。经过法院审理,确认了双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协议的有效性,并判决被告停止侵害。文章还
入职时的法律问题,包括劳动者需要注意的社会保险约定、避免签署空白合同、识别并拒绝不合法内容的合同、妥善保管劳动合同等。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劳动者如何应对公司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中的不合法条款,提醒劳动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益并积极融入团队。
口头合同的解除条件,包括法定解除和合同协议解除。法定解除依据《合同法》规定,包括不可抗力、一方不履行主要债务、迟延履行债务等情形。合同协议解除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原合同关系,实质上是重新建立合同,消除基于原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
入职人员的年休假规定。规定指出,连续工作满一定时间的职工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年休假的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年限而异。国家法定休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不享受当年年休假的情况包括请事假、病假超过一定时间和依法享受寒暑假等。单位应根据情况统筹安排年休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