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等20人为被告某建筑工程公司的施工员,双方约定工资按月现金支付。然而,在2008年5月后,该公司工程项目亏损,导致工程款未回笼,公司陷入困境,拖欠李某等20人工资长达6个月之久。
李某等20人多次催讨后,该公司提出一项条件,即李某等20人同意拖欠工资的50%在工程款回笼后支付,公司将先从银行贷款支付拖欠工资的50%。为了能够先领取50%的工资,每个人签订了一份“同意公司延迟支付工资”的同意书,并且同意书中明确表示不追究公司的任何法律责任。
关于延迟支付工资的同意书是否有效,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1. 一种意见认为,该同意书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是一种有效的民事行为,符合劳动法规定,属于双方协商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方式。如果支持李某等20人的请求,将违反诚实信用原则。
2. 另一种意见认为,该同意书违反了劳动法规定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应当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一般被视为无效。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这是一项强制性规定。强制性规定是指不以当事人意愿为转移、不能通过约定排除或变更的规定。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为一般被视为无效。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的民事行为也被视为无效。
在本案中,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因此,该延迟支付工资的同意书应当被认定为无效,支持李某等20人的诉讼请求。
本案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深刻的启示。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经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获得员工的认可和信任。劳动者在遇到用人单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时,应当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员工在试用期被辞退时的工资支付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被辞退仍然有权获得工资报酬。试用期是双方双向选择的时间,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单位在解雇员工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如有违约则需支付赔偿金。同时,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
离职补偿金的计算方式。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离职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补偿标准取决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行为违法,应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以保护劳动者
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计算方法。根据工作年限和月工资计算经济补偿,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则按三倍数额支付,但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明确月工资的定义为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