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时,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和申请工伤认定,受伤员工本人或其亲属可以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个人申请工伤认定时需携带以下材料:
1、员工和用人单位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
2、《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3、员工本人身份证和工作证(或工卡)。
4、员工或用人单位伤(亡)事故情况材料(如实叙述事故发生经过)。
5、有关旁证材料(如目击证人书面证明材料现场记录、照片、口供记录等)。
6、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常住地址证明材料等(属交通事故的)。
7、工伤认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8、受伤员工委托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属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在工作时间和工伤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患职业病。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下列情形之一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职工有上述情形的视同工伤,并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
1、强化政府职能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主要力量。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的重要力量,应将重点放在规则的制定与监督执行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具体措施包括:
(1)公正执法,提高服务能力:地方各级政府要形成以劳动部门为主,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构筑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立体的法制环境。定期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加大对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执法力度,建立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加强企业监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与创业服务;做好政策宣传,激发社会互助力量;进行制度创新扩大政治参与、引导舆论支持等。政府应加快扩大农村养老保险惠及范围。
(2)严格执法,清理整顿职业中介机构: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组织管理,规范中介机构和劳动服务部门的操作,严厉打击黑中介,净化劳务中介市场,为农民工创造更优良的就业服务环境。
(3)开展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农村孩子能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并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只有农民工的素质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权益。
2、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保障体系
针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和现有法律保护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农民工法律保护体系:
(1)推动政府落实法律援助责任,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经费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
(2)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
(3)完善司法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机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
(4)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通过全面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素质,预防农民工权益受损,减少侵害发生的几率和可能性。
发放工资记录在确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劳动关系确认的条件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说明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成立,以及工资记录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不同依据、适用法律、主体资格、关系性质以及工作实施和责任承
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变更流程及所需手续。变更投保人需经过原、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同意,并提供相关文件。对于因原投保人身故等原因变更的,还需提供死亡证明等文件。更正信息时需投保人本人签字。涉及投保人保障责任的险种变更时需填写健康告知书。部分信息变更可通过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特别是在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合法的承包关系中,承包人与所雇劳动者之间是独立的用工关系,与发包人之间并无劳动关系。但如果承包人原系发包人单位职工,则承包行为是双方履行劳动合同的特殊方式,双方劳动关系依然存续。判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建立需通过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用工一个月内订立。同时,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即使没有书面合同,满足一定条件如主体资格、劳动规章制度适用等,劳动关系仍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