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法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工业增加值 = 现价工业总产值 - 工业中间投入 + 本期应交增值税。
(1) 现价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 计算现价工业总产值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工业生产的原则: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计入现价工业总产值中。
- 最终产品的原则:计入现价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
- 工厂法原则: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单位,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1)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 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 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中。
(3) 具体计算方法:工业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可根据财务报表中的明细表进行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本期应交增值税 = 销项税额 + 出口退税 + 进项税额转出数 - 进项税额。
分配法是另一种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涉及到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和营业盈余七个要素。具体计算方法为将这七个要素相加。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分配法归结为四个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以上是关于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的详细说明。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和存在的几种情形,以及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存在劳动关系,但不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主要存在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等情形。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否定其效力,
儿童在暑期是否可以从事短期工作的问题。明确提到童工与暑期工作的区别,强调暑期工作是短期的,通常是针对学生年龄的暑期实习。通常情况下,企业禁止使用童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文艺、体育单位,经过批准可以招聘未成年人。其他用人单位招聘未满16周岁的学徒工则视为
疫情期间企业应对职工报酬的处理方式。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需支付工作报酬;未返回岗位的职工可优先休年假并享受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未能劳动的职工,企业应发放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未签劳动合同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实际审判实践中,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符合主体资格、适用劳动规章制度、劳动管理、有报酬的劳动、业务的组成部分等条件,劳动关系仍然成立。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包括工资相关、职务身份证明、招聘记录、考勤记录等。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