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解除劳动关系 > 单位恶意拖欠员工离职补偿金怎么办

单位恶意拖欠员工离职补偿金怎么办

时间:2024-04-23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4469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造成劳动者离职的,用人单位要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并且经济补偿要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一次性支付的,那么单位恶意拖欠员工离职补偿金如何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单位恶意拖欠员工离职补偿金的法律处理方式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恶意拖欠员工的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需要提交申请书。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适用于该法:(一)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的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的规定,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如果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不愿意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除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另有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区别

作为必经程序,劳动争议首先应当进行劳动仲裁,不服者可以起诉人民法院。然而,根据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为终审,因此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是关于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基本对比,以期望对处理劳动争议有所帮助。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处理方式

劳动仲裁:倾力调解,尽量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法院:尽管原则上也期望调解成功,但由于法官案件繁多,不会有太多时间拘泥于调解,必须及时作出判决。

2、审案水平

劳动仲裁员:虽经过专门训练和考核,但法律水平一般略逊于法官。有时候他们审案过于关注细枝末节,未必是案情的真正焦点。法官:经过严格考试和培训,深谙法律。在审案时,法官直接针对焦点问题,能迅速做出裁决。当然,每个人的能力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3、举证的严格程度

劳动仲裁:一般接受当庭举证,甚至允许庭后补交证据。法院:必须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进行,否则除非是新证据(符合法律上“新证据”的要求),否则不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4、事实认定的侧重点

劳动仲裁:以尽量调查真相、贴近客观事实为基础。因此,即使举证期限过期,只要是事实,仲裁机构仍会接受。法院:注重证据,以证据反映的“法律事实”为基础,追求效率和公正的结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职补偿金的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离职补偿金的计算方式。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离职补偿金依据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补偿标准取决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行为违法,应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以保护劳动者

  • 劳动法经济补偿金计算方法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

  • 员工离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

    员工离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问题。员工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书面递交辞职信。在离职后,员工必须办理工作交接,否则企业有权暂扣工资。虽然扣留档案和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但企业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离职时应谨慎处理各项工作事宜以避免纠纷。

  • 企业裁减员工的条件

    企业裁减员工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企业需在满足一定条件并向工会或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裁减人员。裁减员工时,应优先留用特定人员。同时,公司裁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修订草案扩大了工会会员身份的条件范围,保障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企业在招聘员工后应进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隐患和风险
  • 2020年离职赔偿金标准
  • 员工离职不签解除合同的处理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