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是指在当事人自愿调解的基础上,第三者依据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分清是非、查明事实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来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方式。
根据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企业有权对职工进行开除、除名、辞退的处理,以加强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同时,该条例也规定了开除、除名、辞退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如果职工不服企业的处理,就可能引发争议。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辞职和自动离职的政策执行情况,企业与职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劳动争议。
在劳动争议调解中,涉及到的工资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应统计在职工工资总额中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标准工资、有规定标准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保险指的是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险待遇。福利是指用人单位用于补助职工及其家属举办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培训是指职工在职期间(含转岗)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在各类职业技术训练班、进修班的培训及相关的培训合同、培训费用等。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适宜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包括工伤时间和休息时间、休假制度的规定,各项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的措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规定等。
此类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争议。
随着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只要是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争议,均属于调解的范围。然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只能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这是由劳动争议调解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劳动纠纷调解的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可以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调解仲裁机构进行调解。调解机构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调解员应当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并且年满十八周岁。通过这些法律规定,促进劳动纠纷
我市一家企业成功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该企业面对涉及外籍员工的劳动争议,积极采取调解措施,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和解。这一案例展示了企业处理涉外劳动争议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解决跨国企业劳动纠纷具有借鉴意义。
女职工怀孕后发生流产,劳动合同到期时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曹小姐与公司签订了顺延协议书,但她在合同到期前流产。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双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期限顺延至8月31日终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的现象,栖霞区人民法院分析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因和特点,指出亟需调解立法支持。劳动争议涉及企业类型广泛,案件审理难度大,判决难执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出现滑坡趋势,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