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是指在当事人自愿调解的基础上,第三者依据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分清是非、查明事实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来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方式。
根据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企业有权对职工进行开除、除名、辞退的处理,以加强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同时,该条例也规定了开除、除名、辞退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如果职工不服企业的处理,就可能引发争议。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辞职和自动离职的政策执行情况,企业与职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劳动争议。
在劳动争议调解中,涉及到的工资是指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应统计在职工工资总额中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标准工资、有规定标准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保险指的是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险待遇。福利是指用人单位用于补助职工及其家属举办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培训是指职工在职期间(含转岗)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在各类职业技术训练班、进修班的培训及相关的培训合同、培训费用等。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适宜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包括工伤时间和休息时间、休假制度的规定,各项保障劳动安全与卫生的措施,女职工的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规定等。
此类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产生的争议。
随着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只要是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争议,均属于调解的范围。然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只能调解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这是由劳动争议调解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的相关问题,包括工伤保险待遇争议的处理方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范围及在工伤保险行业统筹移交中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
事业单位产假期间扣发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维权途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护权益,包括了解劳动仲裁的概念、适用条件、管辖和地域范围以及基本程序。劳动者应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提交仲裁申诉书,经仲裁委员会受理并决定后,通过开庭辩论和调解等环节来争取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