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后,本届常委会通过的第三部与劳动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通过完善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使其更加完备。该法律的目的是及时、公正地解决劳动争议,为劳动争议当事人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处理机制。
当前存在的劳动争议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时效短、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以及用人单位利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恶意拖延解决劳动争议,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些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出了以下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着重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原则,并整合了现有的各种劳动调解组织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例如,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都可以参与调解,以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时效延长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益被损害时起的一年内可以提起仲裁申请。同时,对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争议时效作出了特别规定。在劳动关系存在期间,追讨拖欠工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当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应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较短的仲裁期限。一般情况下,仲裁期限为50天,其中包括5天的受理批准期限和45天的仲裁期限。如果需要延长,最长可以延长到60天,将周期几乎缩短了一倍。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一裁终局制度,使部分案件在一次仲裁后不再上诉至法院,从而减少了诉讼时间。这一制度适用于金额较小、事实简单且有明确国家标准的案件。例如,深圳规定了金额不超过97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而西北地区规定了金额不超过35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这样的规定可以大大缩短这些案件的处理周期。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保证,从而降低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针对一些单位为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而进行的裁员现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公正、及时、方便、快捷的原则可以适应劳动争议大量发生的情况。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后,如果用人单位再违法,劳动争议的提出可能会更多。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时间。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而裁决书则在送达后并不立即生效。当事人如对裁决书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否则裁决书将产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生效时间有所不同。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与途径。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可通过调解仲裁解决,如仲裁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对于试用期超过法定期限的情况,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维权
我市一家企业成功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该企业面对涉及外籍员工的劳动争议,积极采取调解措施,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和解。这一案例展示了企业处理涉外劳动争议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解决跨国企业劳动纠纷具有借鉴意义。
员工因违反公司规定造成重大损失而被辞退的合法性,以及公司无理由辞退员工的解决途径。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造成重大损失时,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对于公司无理由辞退员工的情况,员工可以通过协商、劳动争议调解、投诉反映、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