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后,本届常委会通过的第三部与劳动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通过完善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使其更加完备。该法律的目的是及时、公正地解决劳动争议,为劳动争议当事人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处理机制。
当前存在的劳动争议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时效短、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以及用人单位利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恶意拖延解决劳动争议,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些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出了以下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着重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原则,并整合了现有的各种劳动调解组织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例如,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都可以参与调解,以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时效延长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益被损害时起的一年内可以提起仲裁申请。同时,对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争议时效作出了特别规定。在劳动关系存在期间,追讨拖欠工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当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应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较短的仲裁期限。一般情况下,仲裁期限为50天,其中包括5天的受理批准期限和45天的仲裁期限。如果需要延长,最长可以延长到60天,将周期几乎缩短了一倍。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一裁终局制度,使部分案件在一次仲裁后不再上诉至法院,从而减少了诉讼时间。这一制度适用于金额较小、事实简单且有明确国家标准的案件。例如,深圳规定了金额不超过97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而西北地区规定了金额不超过35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这样的规定可以大大缩短这些案件的处理周期。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保证,从而降低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针对一些单位为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而进行的裁员现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公正、及时、方便、快捷的原则可以适应劳动争议大量发生的情况。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后,如果用人单位再违法,劳动争议的提出可能会更多。
农民工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包括通过协商、咨询热线电话、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寻求工会帮助、向政府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和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权。对于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农民工,还可以申请免费法律援助。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在争议发生后,双方应首先进行协商,对于工伤待遇争议等不太尖锐的情况,协商是常见且易接受的方式。调解虽然不是必经程序,但对解决劳动争议有很大作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仲裁后如仍不服可提起诉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变化与规定。包括扩大受案范围以解决劳动者投诉无门问题,规定举证倒置情形以帮助劳动者迈过举证门槛,以及调解渠道的拓宽等。这些变化包括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纳入、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和特殊调解协议可申请支付令等,旨在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