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之后,本届常委会通过的第三部与劳动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通过完善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使其更加完备。该法律的目的是及时、公正地解决劳动争议,为劳动争议当事人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处理机制。
当前存在的劳动争议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时效短、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以及用人单位利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恶意拖延解决劳动争议,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些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出了以下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着重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原则,并整合了现有的各种劳动调解组织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例如,企业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都可以参与调解,以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时效延长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益被损害时起的一年内可以提起仲裁申请。同时,对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争议时效作出了特别规定。在劳动关系存在期间,追讨拖欠工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当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应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较短的仲裁期限。一般情况下,仲裁期限为50天,其中包括5天的受理批准期限和45天的仲裁期限。如果需要延长,最长可以延长到60天,将周期几乎缩短了一倍。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一裁终局制度,使部分案件在一次仲裁后不再上诉至法院,从而减少了诉讼时间。这一制度适用于金额较小、事实简单且有明确国家标准的案件。例如,深圳规定了金额不超过97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而西北地区规定了金额不超过3500元的案件可以一裁终局。这样的规定可以大大缩短这些案件的处理周期。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保证,从而降低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针对一些单位为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而进行的裁员现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公正、及时、方便、快捷的原则可以适应劳动争议大量发生的情况。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后,如果用人单位再违法,劳动争议的提出可能会更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
劳务合同劳动争议判决书的构成以及民事终审判决的相关内容。文中介绍了判决书的四部构成以及各部分内容。此外,文章还详述了劳动争议的范围及解决方法,包括协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等,并概述了调解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