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二规定,如果申请仲裁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当事人可以证明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中止期间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次日起重新计算。而根据第十三条规定,如果申请仲裁期间内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申请仲裁期间将被认定为中断。中断期间从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之日起重新计算。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的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已经失效)第三十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的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期满不起诉,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上述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要程序。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丧失了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的法律制度。仲裁时效是指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当事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法律规定消灭其申请仲裁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仲裁是诉讼的必要程序。对于仲裁前置的诉讼案件,应适用哪个法定期间呢?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效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劳动法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没有规定,因此劳动争议案件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此,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与仲裁时效是有联系的,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包含在仲裁时效之中。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工厂裁员未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文中介绍了申请劳动仲裁的途径、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列举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所适用的劳动争议范围。劳动者可根据法律规定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及工伤待遇和工伤医疗费的解决方案。当事人需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仲裁委员会将在60日内作出裁决。对于工伤待遇问题,需先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当事人在解决工伤医疗费问题时需注意不超过本
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运作方式,包括劳动仲裁和调解程序。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先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若调解无果则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用人单位和工会代表组成,协议达成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