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指劳动者从雇主获得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根据法律规定,与雇主约定的津贴也属于工资的一部分,因此津贴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条例》,津贴争议属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包括以下情况:
津贴标准是指某项津贴在单位时间内应支付的金额。确定津贴标准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雇员基本工资的一定百分比计算,二是按照绝对数额计算。大多数情况下,津贴标准是按照绝对数额计算。
在确定津贴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技术测定,例如医疗单位、防治部门等对职业病的发病率和治愈率以及劳动保护投入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度量,从而确定津贴补偿标准。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和工种,国家、地方和行业有统一的津贴标准。此外,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和工作需要制定和调整津贴发放标准。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工厂裁员未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文中介绍了申请劳动仲裁的途径、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并列举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所适用的劳动争议范围。劳动者可根据法律规定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及工伤待遇和工伤医疗费的解决方案。当事人需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仲裁委员会将在60日内作出裁决。对于工伤待遇问题,需先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当事人在解决工伤医疗费问题时需注意不超过本
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运作方式,包括劳动仲裁和调解程序。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先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若调解无果则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用人单位和工会代表组成,协议达成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