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下解决途径:
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以解决劳动争议。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或者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一方不履行,当事人可以进一步采取其他解决办法。
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以解决劳动争议。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进行仲裁,或者仲裁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一方不履行,当事人可以进一步采取其他解决办法。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除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另有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司法解决劳动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包括:
因用人单位解雇、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引发的争议。
因用人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执行引发的争议。
因劳动合同的履行引发的争议。
因认定无效劳动合同、特定条件下订立劳动合同、职工流动、用人单位减员、经济补偿和赔偿引发的争议。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受理其他应当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
以下纠纷不适用于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家庭或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程序及法律规定。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结果可向基层法院提起诉讼,基层法院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如仍不服,可上诉至中级法院。关于开庭到判决的时间,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整个案件应在一定期限内审结,视案件类型和特殊情况决定是否延长。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
工伤待遇作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相关的法律流程。文章指出,工伤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之后如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伤残评定之日起计算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工伤职工因不熟悉法律法规而失去申诉机会。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