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认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
2、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引发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引发的争议。
4、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引发的争议。
5、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引发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在办理社会保险事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如补缴、漏缴、欠缴、延缴社会保险费、办理退休手续、确认工龄等。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以及因住房公积金产生的争议。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用人单位已经破产,因主体不存在不予受理。
5、政府主管部门主持或主导改制企业的纠纷,属企业制度改革中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不是履行劳动合同中的问题,由政府相关部门按照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统筹协调解决,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
6、与企业主管部门产生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范围。
7、其他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的事项。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