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的规定,当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发生拖欠劳动报酬的争议时,劳动者可以申请仲裁,不受申请时效期限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由于用人单位在用工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雇佣人员为了维持劳动关系,可能无法及时提出要求支付劳动报酬的请求。因此,法律规定了这类争议的仲裁时效不需要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然而,这个时效期限并不是无限期的延长,而是在劳动关系终止后的一年内最迟提出仲裁申请。
特别规定拖欠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有其实际原因。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和第46条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然而,在现今社会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劳动者为了维持用工关系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因此,制定了这个特例规定,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般情况下,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
申诉人在某公司工作期间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争议。申诉人因无法适应新的工种而要求被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7000元。申诉人在公司工作了数年,根据劳动法规定,应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被诉人未为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也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为维护自身权益,申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