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时,可以作出书面裁决、决定或通知,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该裁决、决定或通知,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如果确实超过了仲裁申请期限,并且没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法院将驳回其诉讼请求。
一审查明,原告李某于2007年4月2日开始在某公司工作,试用期为2个月。试用期满后,公司未与原告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一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2008年2月,公司停发原告工资。原告在3月底得知后,电话询问公司老总,被告知不要再来上班,双方解除了劳动关系。2008年7月23日,原告以书面传真的方式要求公司补发工资、奖金等共计13645元,但一直未得到补偿。因此,原告于2009年10月13日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要求补发工资、补缴社会保险、补偿一个月的工资以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两倍工资等。10月14日,仲裁委员会以原告申请超过仲裁申诉时效为由决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认为,在试用期满后的两个月内,公司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双方一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公司擅自解除劳动合同导致原告经济损失,应当给予共计11850元的补偿。
被告认为,公司未收到原告的传真,原告也未向公司主张过权利。此外,原告申请劳动仲裁经仲裁委员会裁决,以原告超过申诉时效为由不予受理。被告要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在2008年3月底得知其被解除劳动关系,其权利受到侵害,仲裁时效开始计算。同年7月23日,原告向公司主张工资、奖金等补偿,仲裁时效中断,应从该日起重新计算。原告声称之后多次电话要求公司支付各项补偿,但未提供相关证据予以支持,因此不予认定。原告在2008年7月23日起一年内应向仲裁部门提起仲裁,但直至2009年10月13日才提起仲裁,其申请已超过仲裁时效。
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应尽早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以避免因超过仲裁期限而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