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名是指将某人从名册中除去,取消其原有身份的行为。在组织内部,除名也用于描述剔除某成员的行为。
辞退争议是指在企业辞退员工时,员工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认为是公司的错,而不给予适当补偿,或者认为企业行政辞退自己违反了劳动法规,从而产生的争议。
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劳部发[1993]244号)等相关文件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开除、除名职工时应当发给他们相应的通知书和证明书。
根据原劳动人事部《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劳人劳[1983]2号)第19条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是否适用于劳动合同制工人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力字[1992]57号)第2条的规定精神,被开除、除名职工如果对开除、除名决定不服,一般情况下,申诉时效应从用人单位公布决定(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开始计算;如果受开除、除名职工不在,则从职工接到通知之日或用其他送达方式将通知送达之日开始计算。
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5条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辞退违纪职工生效时间的复函》(劳办发[1993]199号)的规定,被辞退的职工如果不服用人单位的辞退决定,应在收到《辞退证明书》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亮点,包括部分案件一裁终局以提高裁判效率,缩短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劳动者维权更加容易,包括不再收费和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争议时效延长为一年。这些改进有助于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六大突破性设计,包括一裁终局、延长仲裁时效、缩短审理期限、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减轻经济负担以及突出调解程序等内容。该法律对申诉时效的期限、中止、中断和特殊规定作出了界定,但未设立最长权利保护期限。该法律的实施将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仲裁的受理条件,包括申诉人资格、争议类型、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申请要求、时效条件以及申请材料要求等。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多种劳动争议,如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等争议。但不包括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的争议,这些属于人事争议
李某与劳服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李某在劳服公司工作期间,因工资福利待遇低及未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产生争议。案件分析涉及劳动仲裁时效和劳动保障监察时效的规定,以及不同观点对李某诉求的看法。最终,根据规定,李某的仲裁申请已超过时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