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因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问题产生争议时,由第三方(如专业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进行和解性咨询,以实现法律咨询和和解的目的。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若超过期限仍未结束,则视为调解不成。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当调解委员会对受理的劳动争议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在达成协议后反悔时,当事人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不包括企业调解委员会规定期限内的调解时间),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不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劳动争议的调解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 事前双方协商: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后的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调解委员会办事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在受理申请前应及时了解情况,组织双方协商解决,避免矛盾升级。若对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在三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调解委员会应在四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申请的决定,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2. 调解步骤:对争议事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事实真相;调解委员会主任召集双方主持调解会议,对简易争议可由一至二名调解员进行调解;应听取双方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提出调解意见,促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自觉履行;若未达成协议,在调解意见书上说明情况;调解过程应制作笔录。
综上所述,当劳动争议调解不成时,可以选择通过上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协商解决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式,因为诉讼可能会导致时间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损失。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