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是一名下岗工人,与丈夫居住在昌平。由于丈夫患上职业病无法工作,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为丈夫讨回公道,李女士多次前往丈夫的单位协商,但未获成功。在无奈之下,她决定采取极端措施。
2014年9月17日上午9点左右,李女士守在丈夫单位门前,目睹领导的车辆驶近。她突然冲出路边,站在机动车道上试图阻挡领导乘坐的轿车。司机孙先生来不及反应,撞上了李女士。事后,李女士被送往医院救治,诊断结果显示她患有脑外伤后神经反应、多处软组织损伤和肋骨骨折。
为了讨回公道,李女士将司机孙先生和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总计12800余元的损失。孙先生辩称本次事故是由于李女士危险的拦车行为导致的,他在车载行车记录仪视频中已经采取了及时的制动措施,但由于事发突然,汽车无法及时停下。保险公司方面表示,这起事件并非交通事故,交管局也未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因此不同意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
经审理,昌平法院认为交通事故是指因过错或意外导致车辆在道路上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实施其他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在本案中,原告李女士拦截被告孙先生驾驶的车辆,并非出于故意碰撞机动车的目的,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从孙先生提供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可以看出,李女士拦车后,孙先生未能及时采取制动措施,导致李女士受伤。虽然李女士有拦车的故意,但没有制造交通事故的故意,因此法院认定此事故应被视为交通事故。
根据事故情况,法院认定李女士拦车行为对事故负有70%的主要责任,而孙先生未能妥善采取制动措施,应对事故负有30%的次要责任。因此,被告保险公司应在交强险范围内先行承担赔偿责任。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涉外劳动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涉外劳动关系指劳动合同主体或履行地点具有涉外因素。外国公司在中国不能直接招聘员工,必须通过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开展商业活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外国公司在华分公司招聘中国员工需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其关系受保护。同时
劳动合同纠纷中的反诉权,包括被告人是否可自行决定是否进行反诉,以及反诉和诉的合并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文章还详细列举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无需支付补偿金的情形,包括劳动者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等。另外,也介绍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