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工具,但二者并不等同。规章制度适用于全体劳动者,制定时无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只需符合法律和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签订的,只对公司与劳动者具有约束力。当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不一致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由此可见,当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发生冲突时,劳动者有权要求优先适用劳动合同的约定而不是规章制度的规定。也就是说,当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约定不一致时,劳动者可以选择适用规章制度或者劳动合同,这一选择权在劳动者手中。
刘某于2009年10月25日应聘到上海某广告有限公司,职位是设计员,双方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4000元,并约定以年总工资的15%作为年终奖金,春节前一次性发放。刘某工作一年后,发现公司没有按劳动合同中关于年终奖的约定履行义务,便向公司要求支付年终奖金。公司以《公司规章制》中明确规定年终奖应当根据员工个人表现和公司经营情况来发放,由于刘某工作表现不好且公司的盈利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其不符合发放的条件。刘某不接受公司的观点,于是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公司按劳动合同约定发年终奖金。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公司的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内容不一致时,劳动者要求优先适用劳动合同约定的,应当予以支持,所以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刘某的申诉请求。
根据法律规定,本案中刘某的仲裁请求应该得到支持。
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可以视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但不能改变劳动合同已有明文规定的内容。规章制度可以补充劳动合同中未规定或规定不具体的条款,但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
公司应保持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劳动合同的约定一致。如果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规定,将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
差旅费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纠纷,取决于其性质。差旅费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等。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包括补贴标准、住宿标准、出行交通工具乘坐标准等,以控制差旅费用,防止违规行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