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调解和劳动监察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它们在处理劳动争议和监督用人单位方面有着不同的职责。
劳动调解是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主任由工会成员或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经审判人员审核后,双方签署或捺印的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要求摘录或复制该调解协议,并可以持民事调解书申请强制执行。
劳动监察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的行为。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职责包括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书的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签署情况。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署或捺印后,同意该调解协议生效。调解协议自双方签署或捺印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有权要求摘录或复制该调解协议,并可以持民事调解书申请强制执行。
在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中,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即为生效,不得反悔。这一规定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这样的规定有助于提高审判效率,避免简单的民事纠纷拖延时间和增加诉讼成本。有人建议将该规定推广到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中,但目前该规定仅适用于简易程序。
除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外,调解书的生效需要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书上签字。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此外,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规定了四类案件,这些案件在双方当事人、审判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除了这四类案件外,调解书的生效需要调解书送达后。
劳动法诉讼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应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天内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仲裁和诉讼。此外,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公司注销劳动争议的解决方法。当公司被撤销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可以向股东追责,同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另外,服刑人员参与劳动改造没有工资,但可获得报酬。关于劳动官司一审的判决时间,民事诉讼一般六个月内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机构以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首先尝试协商调解,如无果则可以考虑向劳动监督管理机构投诉、提交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方式包括向劳动监督管理执法大队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和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如有欠条等相
劳动争议律师费用的计算方式。律师服务收费主要依据诉讼标的额规模设定,涉及财产分配等事宜的收费根据不同金额范围有不同的比例。同时,律师事务所和当事人可协商采用风险代理方式,最高收费额度不超过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费用仅指律师代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