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各种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相关法规,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
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者无需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费,只需缴纳补偿和安置费用。
除非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不能随意处分其土地使用权,必须经过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我国最早的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国有企业以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将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或用于经营性用途,形成了所谓的“土地隐形市场”。对于这种市场中的交易,司法实践经历了以下变化:
在《条例》施行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批准无效,但在一审诉讼期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则有效。这种转让实质上是一种土地使用权的重新划拨。
在《条例》施行后,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政府批准并办理出让手续无效,但在一审诉讼期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补办出让手续的则有效。
根据《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出让金。
根据《解释》的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有以下三种标准: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合同无效。但如果在起诉前经批准并办理出让手续,则合同有效。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在起诉前经批准并由受让人办理出让手续,合同按补偿性质处理。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在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政府决定直接划拨给受让人使用,合同按补偿性质处理。
因此,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注意政府的批准、批准依据和取得批准的时限。
土地发证机关的相关知识。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证发证机关分别是县级或市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需向相应机关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过核实后,政府将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
划拨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方式根据实际成交价和基准地价平均标准来确定。如果实际成交价不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则按成交价计算出让金;如果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则按标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时,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
符合下列条件的,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 土地证书遗失或者损毁的,土地权利人应当及时向原发证机关备案,申请补发新证,在当地报纸上进行公告。自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无异议
行政机关出租土地行为要看是否得到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获得相关法律部门批准并且符合法律转让要求的那么出租土地并不违法,但是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没收其非法收入,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划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