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员的每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在平时发放,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则在年终时一次性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是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而不是奖金。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体水平,科学设定当地事业单位本年度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前平均津贴补贴水平低于当地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的,可将其调整至控制线。对超过控制线且经费来源符合有关财务规定的,经单位主管部门申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批,超过部分可予以保留。
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是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物价水平等多种因素确定的,并不是确定后就一成不变。各地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的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分类管理办法,综合考虑单位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每年定期核定本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并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逐步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
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位主管部门核定所属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并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原则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后,当年不作调整。但如果出现机构、人员和工作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必须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批准。
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劳动合同不受影响,不需要支付补偿。但如果涉及裁员,员工有权要求经济赔偿金,赔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若新公司要求重新计算工龄并终止劳动合同,员工可要求相应经济补偿。整体而言,公
河北省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最新进展。文章介绍了改革背景、目标和实施情况,包括调整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改革旨在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实施后,将带来更加公平、透明的薪酬制
关于依法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文章详细解释了劳动报酬的定义、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数额较大的界定、政府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以及情节轻微的处理。文章旨在为相关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
事业单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三元结构”工资制,三元是: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岗位绩效。事业单位的工资按不同类别的岗位还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类三个序列,结构和上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