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或单位要求,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受到事故伤害。工作场所包括职工日常工作的地点以及临时指派的工作场所。事故伤害指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等意外事件。
职工在工作时间前后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预备性工作指在工作前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准备工作,如运输、备料和准备工具等。收尾性工作指在工作后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收尾工作,如清理、安全储存和整理工具和衣物等。
职工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职工因履职阻止不合理或违法行为而遭受暴力伤害;另一种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职而受到地震、火灾、建筑倒塌以及单位设施不安全等意外伤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目录中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共115种。职业病必须是条例覆盖范围内的用人单位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患上的。
职工在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后下落不明。因工外出指职工在本单位工作范围外,根据工作需要被指派到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工作。伤害是指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事故伤害,包括各种安全事故、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伤害,或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时发生事故伤害。对于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需要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为非本人主要责任。
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其他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突发疾病指上班期间突然发生的疾病,通常为心脏病、脑出血、心肌梗塞等急性疾病,并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为医疗机构初次诊断时间。经过48小时抢救后死亡的情况不视同工伤。
在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受伤,不受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原因的限制。
职工在军队服役期间因战斗或公务负伤致残,并获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其在军队服役期间的伤残部位发生变化,并需要治疗或相关救治。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并在从事疫病防治中感染疫病的情况。此条款适用于《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临时工遭受事故伤害时的工伤认定问题。临时工与正式工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遭受事故伤害时应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应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介绍了《工伤意外保险条例》的目的和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此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法律体系和法系的概念。
伤情鉴定与伤残评定的定义、联系与区别。两者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依据一定标准,经常同时出现在受害人受伤情况下。但它们的目的、标准依据、使用目的和等级划分不同。伤情鉴定确定损伤程度,伤残评定则是评判伤残等级,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应用场景。
工伤申报与认定的程序。职工在发生工伤或确诊职业病后应立即报告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填写申请工伤认定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后,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通知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需提供相关材料,包括职工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参保凭
申报工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和工伤认定时限。申请工伤时需提交的材料包括受到暴力伤害、因公外出、事故责任认定、因公众利益受伤、旧伤复发诊断、被委托人身份证明以及其他特殊情况需提交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或受伤员工及其亲属应在规定时间内向